在我校深入实施师生铁人精神素养提升教育工程的进程中,外国语学院以“铸魂、赋能、协同、创新”为主线,构建“文化浸润、实践淬炼、协同育人、教学创新”四位一体育人体系,将铁人精神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传承与创新中彰显新时代高校育人担当。
文化浸润:以铁人精神厚植理想信念根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根基。我校外国语学院深耕文化育人之道,以校园文化活动及语言专业教育为载体,将铁人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打造沉浸式精神培育场景。在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启动仪式及第十三届读书节开幕式上,外国语学院承办的“最美心理短句”书签制作、活字印刷、拓印体验等活动,吸引千余名师生参与。学生在亲手制作活字印刷品、设计书签的过程中,既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更深刻理解铁人精神中“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的核心内涵。


新生参观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在铭记历史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与铁人精神中“爱党爱国”的价值模块形成精神共振,引导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实践淬炼:以铁人作风磨砺担当品格
我校外国语学院将铁人精神中的“坚韧不拔、实践创新”转化为实践育人的行动指南,构建“专业实践+志愿服务”双驱动模式。在布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认识实习中,2022级学生深入新媒体运营一线,参与直播带货、内容创作等实战环节,在“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中,向铁人学习“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锤炼“直面挑战、勇于突破”的铁人作风。

社会服务领域,外国语学院青年志愿者团队化身“铁人精神传播者”:重阳节走进文汇社区为老人包饺子、元旦为社区居民献上文艺演出,以“友善关爱、乐于奉献”的实际行动践行铁人精神的民生情怀。


2024年寒假社会实践中,蒋依涵等同学深入基层开展“青春扎根基层服务点亮家乡”活动,作为主播在嫩黑河、嫩江等地进行“黑土优品”助农直播,在乡村振兴一线挥洒汗水,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获评校级实践成果二等奖,生动诠释了铁人精神中“实干担当”的时代内涵。

协同育人:以铁人团队凝聚发展合力
我校外国语学院以“团队协作、共建共享”为路径,搭建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平台,构建铁人精神育人共同体。与鹤岗市私立育才中学、鹤岗市第二中学、庆安县第三中学等我校签署优质生源基地协议,将铁人精神素养提升教育工程纳入中学-大学衔接培养体系,通过“铁人故事进校园”“大学生实践导师进中学”等活动,深入宣传我校铁人精神文化内涵和办学理念,实现育人资源下沉,打造“大中小”一体化育人链条。



在第九届亚冬会中,外国语学院俄语教师郭萌担任语言服务组长,带领跨校团队创下连续奋战19小时的工作纪录,为参会的多国媒体提供精准服务,以“科学求实、坚韧不拔”的铁人团队精神,圆满完成赛事保障任务,成为铁人精神“国际化”表达的生动注脚

教学创新:以铁人标准锻造过硬师资
我校外国语学院以“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为目标,将铁人精神融入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教学竞赛、教研改革等提升育人水平。为进一步深化铁人精神素养提升教育,学院成立了六个“铁人精神素养提升教育工程”工作组,各组明确分工、协同推进。分别聚焦“爱党爱国”、“爱岗敬业”、“公平诚信”、“友善关爱”等铁人精神核心体系从不同维度研讨育人策略;并从“性格”、“职业”等方向展开实践,通过多维度、全方位的探索,将铁人精神的多元内涵融入教学环节。

在“外研社・教学之星”全国总决赛中,王慧宇、樊明亮等教师团队以“铁人精神融入外语课程思政”为特色,创新“赛课一体”模式,从进入决赛圈的全国包括“双一流”高校的19支队伍中突围,斩获一等奖,彰显了“勤学笃行、求实创新”的铁人教风。



在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中,外国语学院全体教师围绕“铁人精神赋能外语人才培养”展开深度研讨,提出“课堂教学+实践养成”双轮驱动方案,将“爱党爱国、敬业奉献”等铁人精神素养模块嵌入专业课程并全员撰写讨论心得。

同时,外国语学院成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在将教师教学素质能力作为重要项目提升的同时着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及铁人精神研究与一线教学实践深度融合。


从文化浸润到实践磨砺,从协同育人到教学创新,我校外国语学院正以铁人精神为“精神引擎”,构建具有石油特色、外语特质的育人体系。未来,外国语学院将继续深耕铁人精神素养提升教育工程,让铁人精神在新时代育人实践中持续绽放光芒,培养更多“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龙江全面振兴交出“哈油外院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