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主要包括“讲授”、“独学”、“讨论”、“对话”四个环节,下面主要针对四个过程中的“独学”、“讨论”两个环节,谈一下我的心得看法:

1.“独学”:关于学生学习能否“吃得下、能消化”这个问题,随着我教龄的不断增长,一直首当其冲的困扰着我,身为教师到底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入课堂,虽然面对的是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教师共同的永恒话题几乎都是“怎么就是教不会呢?”网上也有漫画调侃:知识的海洋中,大部分学生都淹死了,少部分学生在对岸,另外一部分在向回游。首先我十分赞成学习不是学书本、学习不是考高分。文字、公式、单词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学会的,但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却很难学会,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把某一个公式讲好、某一本书讲会、某一份试卷答高分,这样的教学成果太表面了,我总结的教学是通过一门课程能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总结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另外更要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不排斥课堂,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等。而对分课堂中非常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系统合理的安排了相应的教学模式手段,这令我非常赞同。通过我自己学生时期的学习方法总结,“自主学习”在提高学习效率中非常重要,学习是一个需要自我抽丝剥茧的过程,而传统课堂养成了大多数没有学习方法的学生习惯了翘首期待教师的讲解,这是一种学习依赖,也是“填鸭式”教学模式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我们需要帮助学生扔掉这个“拐杖”、抛弃这种“依赖”,然而大多数学生并不主动愿意,甚至很多教师也不愿意,真正的学习与教学是要将“抽丝剥茧”的这只手交给学生,而不是留给教师。我们需要学生主动的学习、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教师应该是引路人和指明灯,而非走在学生前面替他们先走。教学中我赞成教师应该适当“隐身”,不要做太多。对分课堂通过详细的教学手段——“独学”帮我实现了这一点。

2.“讨论”:这个模式中关于心理学的把握令我非常赞叹!当老师最熟悉的莫过于答疑,学生对课堂产生疑问是老师最乐于见到的,但多年的教学经验令我感觉提问的学生越来越少,遇到问题不解决、不敢向老师提问、不想进一步提问的现象非常常见,而即使向老师提问,大多数问题也质量不高,或者仅仅是疏于听课造成的。对分课堂中的小组讨论,让学生之间解决低层次问题,凝练高层次问题非常科学化。教师面对大课堂是不可能做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一对一的查缺补漏,但是小组化可以,科学化的分组让学生之间实现“三人行必有我师”,而且同等地位的人(学生与学生)之间更能轻松交流让人没有负担,不会形成上级对下级(教师与学生)之间那种无形的压迫感。从心理学角度更好的让人在学与教之间形成舒适感,给予学生自由度也是还教师一个适度自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非常热爱教师这份工作,希望通过我作为一种媒介,让每一位学生不要把学习这件事当做负担,我不想仅教会我的学生某一门学科或者某本书,我想让他们感觉不管是什么学科亦或哪本书,只要通过努力+方法都能驾驭其中,这也是我在教师这个行业中需要终身努力的目标吧。我们经常对学生说要有好的学习习惯,要多总结学习方法,可什么才是学习习惯?哪种才是学习方法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分课堂中的模式和手段在我看来就是一个适合普罗大众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养成,表面上对分课堂是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实际上大多数努力过的学习者都曾不知不觉的经历过这个过程,对分课堂将其系统化的形成“方法、手段、制度”,它将“学习方法”有条理的落地实现。现实中不缺思考者与评论家,现实中更需要执行者与落地者!我认为这是对分课堂与张教授的可贵之处!以上是我实行对分课堂中的一些理解和总结,才疏学浅、观点不成熟与大家浅浅笑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