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石油学院教育信息化提升计划

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一次革命性变化。依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确定我校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制定和实施《哈尔滨石油学院教育信息化提升计划》,建设覆盖全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支撑校园文化传承,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问题

根据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以及全校师生对教育信息化的迫切要求,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足。学校对外网站托管在联通公司,校园网带宽只有500M,校园无线网络没有覆盖,不能完全满足教育信息化需求和师生员工对网络资源访问请求的需求;中心数据机房基础设施、物理环境没有达到标准,信息技术在多媒体教室、会议室中的应用还无法满足教学、学术交流等需求。

2.信息化应用系统数量少。与省内同类院校对比,我校信息化应用系统数量较少,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例如招生、就业、收费等目前还需要人工处理。网络教学资源特别是学校自主建设的网络课程缺乏。信息技术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有限,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3.安全等级保护尚未达标。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存在着安全隐患,教学信息无防护措施、各类电脑易受病毒攻击、网络接入无安全认证、核心数据无备份、托管网站无专用防护措施等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存在风险。动态实时网络安全监控手段不足,缺少网络舆情的监测系统,导致对部分发生的问题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和处理。

4.技术支撑队伍力量薄弱。我校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撑队伍十分薄弱,应用系统二次开发及维护和信息资源建设队伍严重缺乏。我校使用的应用软件多为定制系统,应用系统投入运行后,随着管理机制改革和业务模式的创新,需要进行及时的维护和更新,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业务将不断增加,建设一支稳定的技术支撑队伍势在必行。

5.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匮乏。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技术力量及支撑保障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尽管不断扩大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力度,但资金依旧不能有效满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校园网软件、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服务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缺乏足够的教育信息资源。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为指导,紧密跟踪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新趋势,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服务学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和事业发展为目标,以满足师生服务需求为根本,以教育信息化学习工作环境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数据共享利用和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为核心,以运行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服务、校园文化传承创新、科学研究和社会化服务深度融合,为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提供信息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将本着“育人为本,服务全局,深度融合,改革创新,深化应用,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完善机制”的建设原则,逐步将我校建设成为一个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慧校园。

1.育人为本,服务全局。以信息技术为纽带加强与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教师及学生之间的联结和互动,注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紧密结合,促进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不断优化教学、管理的流程和效能。面向未来国力竞争和创新人才成长的需要,努力为每一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信息化环境和服务。

2.深度融合,改革创新。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积极推进在线教育、翻转课堂、微课、MOOC(SPOC)等新型教学应用,推动学校教与学方式的深刻变革,利用信息技术创新促进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模式的变革,以教育信息化、智慧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3.深化应用,共建共享。深化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中的应用,推动学校管理方式与治理结构的转变,全面覆盖学校主要业务,将应用需求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核心驱动力。以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发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构建智慧学习的教学环境,建立学校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

4.统筹规划,完善机制。根据教学特点和不同专业的教学和管理需要,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通过创新及健全教育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完善制度保障,解决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协调好职能部门、技术部门及学院、师生各层次的关系,形成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合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构建一个规范、安全、稳定的网络与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实现校园无线网络、有线网络、视频监控全覆盖,构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体系,符合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建设覆盖学校核心业务管理及服务师生等方面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系统,实现集移动应用、自助服务、个性化服务等多元化的一站式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全面建成“数字化、智慧化”校园,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基本满足教育信息化教学需求,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运用能力显著提高。

(二)具体发展目标

——加强校园网络环境及基础平台建设。建设一个符合国家机房建设标准的中心数据机房;构建一个覆盖全校的高可靠、可扩展、运营级的无线校园网络;核心交换设备采用万兆交换设备,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2G以上。

——加强数字资源与教育教学平台建设。搭建在线教学、在线学习网络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30门左右的MOOC、 SPOC和微课;建设网络化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灵活安排自己的实验时间,根据专业、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实验内容。

——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建设移动教务、迎新报到、毕业离校、网上服务大厅、实验管理和后勤管理等6套系统,实现集移动应用、自助服务、个性化服务等多元化的一站式教育信息化服务。

——加强网络运维与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国家要求实施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网络安全达到二级等级保护标准;建设网络舆情分析与监测系统,全面掌握网络舆情动态;将现有核心交换机房和数据中心机房改造为容灾备份中心。

——加强物联网络与系统平台融合建设。数字化校园网升级,扩展到实验室、会议室、学生宿舍;对学校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挖掘,支持学校和各级领导的决策;对50%以上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

四、主要任务

(一)校园网络环境及基础平台建设

1.中心数据机房改造。为满足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将建设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稳定的符合国家机房建设标准的中心数据机房。依据我校规模和教育信息化建设需求,完善核心机房装修、光缆局部改造,增加存储设备,增加网络带宽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盗、防火、防水防潮、防鼠患、温度控制等基础设施,物理与环境符合等级保护要求。

2.校园无线网络覆盖。构建一个覆盖全校的高可靠、可扩展、运营级的无线校园网络,解决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各种问题,满足师生员工对移动互联网的迫切需求。校园无线网能实现对现有的有线网络进行扩充,达到教学楼室内全覆盖、办公楼室内全覆盖、图书馆内全覆盖及体育场馆等空旷地的无线覆盖,全校师生能随时随地、方便高效的使用校园网络。

3.网络核心设备升级。为建设一个高速、稳定、健壮的校园网基础骨干网络,需对我校网络核心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核心交换设备采用万兆交换设备,汇聚和接入层均采用万兆上联,千兆接入汇聚设备。实现万兆骨干,百兆/千兆桌面的高速校园网络。出口链路负载均衡与防火墙均采用双冗余设计。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2G以上,通过升级出口带宽提升校内用户上网速度。

(二)数字资源与教育教学平台建设

1.整合网络教学资源。构建优质课程资源库,引入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包括中外文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数据库及校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学校已有的各类数字化资源,包括校内精品课程、网络通识课程、电子期刊、电子图书、文献数据库等;推进互联网+课程计划,稳步推进MOOC、 SPOC和微课建设,积极推动学校特色资源数字化,为师生提供丰富共享的教学资源。

2.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搭建在线教学、在线学习网络化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支撑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信息化服务环境,支持个性化、移动式、混合式学习,服务学生学习与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基于过程的教学管理和学习服务。在全校逐步推广教育信息化支撑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水平提升提供教育信息化平台保障。

3.网络化虚拟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建设弥补了传统实验不能实现的教学功能,为当下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网络化虚拟实验室比传统实验室更具有开放性,有效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学生可以灵活安排自己的实验时间,也可以根据专业、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对自己完成的综合设计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有效拓展了实践渠道,丰富课外学习内容。

(三)教育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建设

1.建设移动教务系统。学生利用手机随时随地了解学校动态,查询各种服务及资源,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随时随地查收学校通知、查看课表、查询考试成绩、自习教室,通过移动手机客户端和老师同学们随时互动。辅导员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手机查看学校各类教学安排,课后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外为学生解惑答疑。

2.建设迎新报到系统。按照预定迎新报到流程,完成包括统一报到、绿色通道、财务交费、宿舍分配、物品发放等事务办理与信息备案。通过新生交费终端,为新生登记交费信息,打印交费凭证;通过绿色通道终端,登记学生贫困信息,为学生确定助学项目、开具绿色通道证明;依据预分宿舍情况,为每一报到新生安排宿舍床位;根据交费等信息,发放相关物品,并进行登记。

3.建设毕业离校系统。系统包含了学生毕业离校必须办理的各个环节,实现电子离校功能,提高学生离校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根据授权情况,对学生离校环节进行审核,出具审核意见,对学生证书发放情况进行管理;查询学生离校办理信息,可自定义查询条件,并且提供查询快照功能,可将此次的查询条件记录下来;使用学生离校系统自助服务,方便学生完成离校单查询及打印操作。 

4.建设网上服务大厅。建立在线办理、查询各项事务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学校师生提供审批服务事项网上申办、监督、评价等一站式在线服务。通过服务“碎片化”、管理“平台化”、数据“集中化”,再造业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将服务与管理分离。教师可以在线办理财务报账预审批、以及网络报修、新教职工报到、教师课表查询等业务。学生可以在线查询课表、学习成绩,学生离校审批、学历学位证明书申请等。

5.建设实验管理系统。以开放式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系统为主体和依托,集成门禁考勤管理系统、条码资产管理系统、网络课程与教学管理系统和虚拟实验管理系统。依托校园网络构建管理模式,整个实验数据放在服务器上,管理人员、教师在办公室、宿舍通过网络对仪器设备、实验项目、实验过程等进行管理监控,学生则可以在机房或在能上网的地方进行实验预约。

6.建设后勤管理系统。系统实现对日常后勤运营管理数据的统一收集与处理,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与质量,更充分挖掘了后勤管理信息的价值。后勤管理服务系统包括:办公管理系统、报修管理系统、餐饮管理系统、公寓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车辆管理系统、绿化保洁管理系统等。

(四)网络运维与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实施安全等保测评。网络层采用入侵防御系统、网络行为审计系统、流量均衡系统,DDOS防护系统等; 应用层采用WEB 应用防护系统、网页防篡改系统、应用安全监控平台、DOS防护系统、数据库审计等,按照国家要求实施安全等级保护测评。逐步加强信息安全建设,保障数据安全、应用系统安全、服务器安全,为学校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与数据提供安全保障。

2.网络舆情监测分析。针对逐渐形成了高校网络舆情环境,建设网络舆情分析与监测系统。通过网页内容的自动采集处理、敏感词过滤、智能聚类分类、主题检测、专题聚焦、统计分析,实现各部门对自己相关网络舆情监督管理的需要,最终形成舆情简报、舆情专报、分析报告、移动快报,为决策层全面掌握舆情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

3.双机数据容灾备份。将现有核心交换机房和数据中心机房改造为容灾备份中心。通过购买备份存储资源及部署容灾备份方案,达到数据中心存储的数据在容灾备份中心同步复制,如数据中心出现故障,使用容灾备份中心的数据快速恢复业务。

(五)物联网络与系统平台融合建设

1.数字化校园网升级。扩展到实验室、会议室、学生宿舍,将学生综合管理体系、教学综合管理体系、一卡通系统、水电综合节能平台、校园安防系统等逐步与数字化校园平台对接,以有线无线双网覆盖的校园网络为媒体,整合物联网和软件应用系统平台,实现通信服务、教学工作、学习活动、管理工作和学校设施的整体结合,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

2.建设决策支持系统。对学校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挖掘,支持学校和各级领导的决策活动,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面向不同角色的、个性化的数据服务。展示学生、教职工以及各类统计分析的数据,形成各种统计报表。使得管理者能够从全局了解学校的整体建设情况,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教职工、各职能部门的总体情况,为学校政策方针的制定和决策提供有效而全面的数据支持。

3.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建立完善从申报、评审、立项、建设、验收、运维和效果评价的全过程规章制度。制定和完善学校各级、各类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制度,提高业务部门教育信息化管理服务能力及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对50%以上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推动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推动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广泛应用。

五、保障措施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将会推动学校教学方式与管理体制的变革,管理业务流程的优化,信息交流方式的变化,资源整合度提高而带来的组织高度协作,组织机构变化等。从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保障计划的顺利进行。

(一)组织保障体系

成立校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全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校教育信息化专家和相关决策咨询机构的作用;强化教育信息化建设责任体系建设,建立业务分管校领导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主体责任,部门一把手是主要责任人的教育信息化责任体系;加大各部门相互配合和协同促进,形成具体业务与技术承载相分离的共建共管机制,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二)科学规范体系

统筹做好学校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及统一支撑平台建设,明确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和分解落实,形成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盘棋,科学规范的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现代化管理方法,采取行政措施,改变传统的管理方法,加大对部门的科学考核内容。由校领导牵头,提供严格的行政规定和有力的技术支持,全面、安全、有效地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

(三)项目管理体系

坚持“一把手”原则,坚持行政驱动和技术支持相结合原则,改革管理工作流程,规范管理程序,优化组织形式,建立符合教育信息化要求的管理制度。建立教育信息化项目统筹建设管理制度,强化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责任制度,项目负责人为业务部门负责人;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申报、论证、立项、预算、招标、建设、验收、运维、应用绩效等规范流程,加强项目的跟踪监测和考核评价。

(四)经费保障体系

按照规划教育信息化建设预算归口统一申报,分年度实施建设项目及建设经费,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采取项目立项、项目负责人责任制等模式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运行保障以及维护服务费用列入学校年度预算。为确保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的顺利执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须逐年增长,专款专用。

(五)队伍保障体系

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目标,建设一支校级层面的既懂信息技术,又懂高校管理业务、梯次结构合理、专业化信息技术支撑队伍。加强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训工作,针对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开展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培训,针对学校科级以上干部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培训,针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和技术培训,针对教师开展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培训。

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将向着智慧校园的方向努力,我们必须树立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切实加强科学指导与管理,以勇于改革、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实施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