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石油学院教学质量提升计划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文件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的总体要求,为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务实作风的高素质应用型一线工程师,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以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为基础,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强制度化、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一线工程师,为实现我校“中国同类院校一流水平”的建设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既注重“教的好”,更注重“学得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一线工程师。

——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实现“中国同类院校一流水平”建设目标。

——坚持服务需求,成果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理论实践教学水平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切实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和结果满意度。

三、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计划,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全面落实,教学各环节质量显著提升。专业布局更加合理、特色更加突出;教师教学积极性与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显著增强;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深度融合,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和水平显著增强。

四、实施内容

(一)强力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1.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围绕学校办学定位,提高办学水平,全面加强专业建设,完善专业服务面向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为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利用三年左右时间,重点建设“服务面向清晰,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师资力量强,教学设施完备,毕业生及社会认可度高的校级一流品牌、特色专业10个,创建2-3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通过争创国家一流专业点1个,培育特色专业。制定“一流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2.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为指导,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根本,紧紧围绕社会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逐步推进分类培养的教学模式,具备条件的专业按照企业就业、国际合作培养、企业联合培养、考研、考公务员、考职业资格证书等不同类型的需要实施分类教学,鼓励广大教师在企业就业、国际合作培养、考研、考公务员、考职业资格证书方面积极发挥引导、指导和桥梁作用,满足学生需求。用“新工科”的理念,根据产业需求优化工科专业结构,根据技术发展更新工程人才知识体系,加快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和改造,探索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数字化思维和跨界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制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制定分类施教指导意见。

(二)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

3.实施“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计划”。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重要组织,相关课程组成课程群,围绕课程群组成专业教学团队,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发挥团队带头人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中的核心作用,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着力培养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形成教师队伍的团队合力与整体优势,推进教学改革经验的交流共享。开展优秀教学团队评比活动。

4.开展教学质量奖评选活动。表彰“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治学态度严谨,精心组织教学,教学效果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多样,教学方式灵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积极钻研教学业务,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有一定成效”的教师,每年表彰教学质量奖获奖教师一、二等奖20人。制定出台教学质量奖评选办法。

5.加强教师队伍培训。以普遍培训为基础,以青年教师能力提升为主,通过名师计划、专业教学团队专项建设为引领,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以赛代训及传帮带等系统培训。广泛开展公开课观摩活动,发挥公开课的示范作用。使教师对OBE教学理念深刻理解、对人才培养目标高度认同、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基本熟悉、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能够驾驭、对先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对教学规范自觉执行,使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有明显提高,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实现我校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

(三)全面加强课程建设,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6.全面加强课程建设,推进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单元,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依靠课程,所有课程按照课程建设规范进行建设,围绕教师、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进行,做到每门课程有两名以上教师(通过交叉互补形式)讲授,制定符合应用型一线工程师要求,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按照理论课“够用、管用”、实验课“实用”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深刻改革。以此为依据探索编写适合同类院校的教材。设立“课程改革与建设专项项目”,通过名师、教学团队打造精品课,打造金课,按照《精品建设课程管理办法》,全力将13门精品建设课程尽快培育成校级精品课,打造为金课。积极培育申报省级精品在线课程,培育教学成果,并优先推荐教学成果评奖。通过“课程改革大赛”,促进提高课程建设总体水平。制定大赛实施方案。出台教学大纲修改意见。制定应用型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

7.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与改革,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引领作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挖掘专业课程育德元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8.重点推进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基本要求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广泛推动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模式的运用,创新教育形态,重塑教学流程,通过推动课堂革命,使全体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既注重自己“教好”,更注重让学生“学好”,实现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的转变,把沉默单项的灌输课堂变成思想碰撞、智慧启迪的互动场所。改进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根据课程特点推行无纸化考试、全过程考核、试题库命题等考试形式。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主动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制定鼓励多种教学模式的指导意见。

9.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支持教师开展MOOC、SPOC、微课等新型课程建设;鼓励教师运用国家、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丰富教学资源,推动智慧教室建设,支持教师创新教学手段,利用“超星学习通”等教学信息化平台,开展网络教学、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制定鼓励信息化教学的办法。

(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0.加强实践教学硬件支撑体系建设。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开发建设综合性实验实习实训平台;引导扩大实验室开放,为学生开展课外创新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创造条件。

11.完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继续加大实验课学时的比例,提高实验内容的质量,注重满足一线工程师需要的基本功培养,开发和扩展应用性强的实验项目,要有一定数量的综合设计类实验项目,加强跨学科、跨专业实验课程建设与开发。推进实验类教材编写,使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办法。

12.推进校企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好行业学院的作用,加强以企(事)业或行业生产链、产品链、技术链和服务链为对象,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等工作,完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办学特色。

13.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重点围绕创新活动、实习、实践等教学环节确定选题,不断提高实践性、创新性选题的比例,加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加大工作量,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

14.加强实践教学管理运行体系建设。加强对实验、实习、实训教学的运行管理。修改完善实验室管理办法。

(五)强化教学秩序、创新教学管理

15.以强化教学秩序为抓手,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保障教学运行。授课计划应依据教学大纲严格审查;教师上课做到材料齐全,制定多媒体课件使用规范,严格按要求使用多媒体课件,严禁课件照搬讲稿,所有课程应按没有多媒体设备的条件下备课;严格执行点名制度,积极组织课堂教学,严格停代串课审批程序,精心设计并积极开展课堂互动,杜绝学生在课堂上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按规定完成作业、测验;加强考试和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试卷和毕业设计(论文)在形式上出现问题应严格按教学事故处理;严格按规定要求整理课程教学挡案材料;修订《教师教学行为规范》,制定教学运行管理手册。

16.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完善学分互认制度。注重对学业预警学生的指导和帮扶,避免出现过多过重的学业负担。完善学业预警管理办法。

(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

17.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系统,充分发挥学校、二级学院(部)教学管理职能;确立校院(部)两级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质量长效保障机制。建立校(院)二级教学质量报告发布制度。

18.进一步完善校内教学评估机制,完善各教学环节全方位全覆盖的检查和评估制度,按制度对各专业定期进行评估,其评价结果作为调整专业、确定招生计划、确定资源配置等有关工作的重要依据。对教师的教学每年进行一次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晋级、评奖、绩效的主要依据。加强学校对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宏观调控、指导和服务,促进全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修订《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规范网上评教、教学信息收集-处理-反馈以及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教学质量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机制,统筹领导组织工作;各教学单位成立工作组,落实学校有关决策部署,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形成合力,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协调和动员各方面力量开展工作。

(二)确保教学经费优先到位

学校经费预算优先安排教学经费,保证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占学费收入的比例超过13%,并逐年增长。在教学业务经费中增加实践教学经费的比重,实验、实习费高于同类院校平均水平。形成支持教学发展的经费持续投入机制和科学合理的经费划拨使用管理方式,突出绩效;落实教学改革、人才培养项目、教学团队、教学质量奖等专项经费。

(三)建立政策引导机制

教师职务评审突出教学成果要求,评审限额向教学为主系列倾斜;调整教学绩效分配政策,完善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落实教师教学工作待遇;开展名师、教学团队、一流专业等专项评比,以评促建,促进发展,并对优秀个人、团体进行表彰与奖励,将教学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评奖、绩效的重要依据,完善相关政策,激励教师投身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