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石油学院教育质量提升工程(2019-2022)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为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整合校内外资源共绘一幅蓝图,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尽快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按照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黑龙江省高校一流本科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和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坚持教育成果导向,本着“问题导向、底线思维、目标管理、确保实效”的工作思路,激励二级学院首创精神,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并努力成长成才,形成“教师为学生服务,职能部门为师生服务”的理念,为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持续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一线工程师,早日实现“中国同类院校一流”的办学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自信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坚持服务需求,成果导向。主动对接现代化新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课程革命,革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学业目标和职业期待,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

——坚持统筹规划,协同推进。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落实“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管理强校、文明誉校”发展战略,学校各级领导注意力、教师精力、学校资源、教学条件等主要资源围绕教学配置,各部门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坚持完善机制,持续改进。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确立教师教书育人主体地位,建立适应时代和市场需求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持续更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实践育人机制,强化质量评价保障机制,持续关注国内外高校先进理念与成功经验,形成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三、总体目标

以“中国同类院校一流水平”为目标,以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为基础,对标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经验和实践成果,力争经过3年努力,6个子计划全部完成,“四个回归”得到全面落实,基本形成具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特色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服务龙江发展建设的专业布局更加合理,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师育人能力显著增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有效,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深化,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日常教育教学,质量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

四、主要内容

)人才强校计划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作为教师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学校第一资源”的思想,将“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细化落实到教师培养全过程。

实施人才强校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以及政治上强、勇于奉献、眼界开阔,懂管理、干事创业的优秀党政管理人才。

针对我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实施骨干人才培育项目。制定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管理办法,遴选和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研究能力,在本学科及研究团队中担当骨干,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通过继续实施“名师计划”,加强对各级教学名师、优秀主讲教师及精品课程主要负责人的遴选工作,培养选拔校级教学名师,加大奖励和支持力度。

启动实施“特岗教授计划(低职高聘)”,即副教授可破格提升为教授,讲师可破格提升为副教授。使工作业绩突出,取得公认的学术成就的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切实推行“教师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我校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逐步推进“优秀党政管理人才培训计划”,培养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廉洁从政、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

推进“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计划”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与提升计划”,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思想政治队伍。

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全方位服务教师专业发展。分析当前教师队伍短板,采取引进与外聘相结合,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加强青年教师教学技能交流,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技能提升、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等研究与实践活动。

全面实施以职员职级制和职称评聘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制定新的工资标准和发放原则,进一步改革用人和分配制度,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体现人才价值的薪酬分配制度,吸引、稳定和激励优秀人才,营造公开、民主、平等、竞争的学术环境,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不断增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活力。

培育和建设辅导员工作室,加强学生工作理论和实效研究,探索学生成长规律,推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建设。

通过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等机制和关键环节,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提升人才素质,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基本满足学校发展需要,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高,要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

)教学质量提升计划

围绕国家战略发展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以教学为中心,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充分调动学校、行业企业等校内外资源和智慧,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实施“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提升行动”,实施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发挥学科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完善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制度,系统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培养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质量内涵;实施“教学质量奖、精品课建设和名师工程行动”。每年评选教学质量奖20项,对获奖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以赛代训,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加强课程建设,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OBE理念为指导,重构课程体系,革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修订教学大纲;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思政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挖掘专业课程的育德元素,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设立“课程改革与建设专项项目”,培育校级精品课,积极申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举办“课程改革大赛”,以赛代训,以点带面,提高课程建设总体水平;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MOOC、SPOC、微课等课程建设,丰富教学资源、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核形式,重塑教学形态。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硬件支撑体系建设,建设综合性实验实习实训平台并重点做好演播厅、360安全实验室、土木试验站等实验室平台建设,引导扩大实验室开放;推动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加强跨学科、跨专业实验课程建设与开发;推进校企深度融合,进一步探索行业学院运行模式,建成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运行管理。

强力推进特色专业建设,总结凝练专业办学特色,建设一批服务面向清晰,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完备,毕业生及社会认可度高的学校一流、特色专业。计划3年建设10个校级一流品牌、特色专业,创建1-2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以OBE理念为指导,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实施分类教学,鼓励广大教师在企业就业、国际合作培养、考研、考公务员、考职业资格证书方面积极发挥引导、指导和桥梁作用,满足学生需求。

落实四个回归教学理念,强化教学秩序,创新教学管理,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以OBE理念为指导,逐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完善学分互认制度和学业预警管理办法。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构建教学闭环式运行模式。确立校、院(部)两级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完善教学评估机制,下放二级学院办学权限,发挥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加强学校对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宏观调控、指导和服务,促进全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学生素质能力提升计划

立德树人是高校工作的核心,其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校要把立德树人放在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认真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提升育人实效。落实《哈尔滨石油学院德育教育实施方案》,加强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全面发展。

切实推进学风建设,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学校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调配合、学院和基层分工负责、师生共同参与”的学风建设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全力让学生回归课堂、回归学习、回归常识,制定落实《哈尔滨石油学院学风建设实施方案》,打造“铁人班”,创办“哈石油学子大讲堂”。

全方位协作,提升课堂质量,培养学生自信心。重点围绕我校学生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模块,包括学生生活、学习习惯社会交往养成教育。辅导员要与专业教师相互之间经常沟通,并发挥好学生班委会作用,严肃课堂教学听课秩序,要求学生保证上课出勤率,任课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听课状态,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习惯看手机或溜号的状态拉回来,不能听之任之,严肃学生集体活动组织纪律性特别是学习考试纪律,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尊重知识和社会公德、诚实守信的道德习惯,教师和政工干部要关心每一个学生,要设法提高学生对大学教育和专业知识体系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感受学习对未来成长的作用和预期,提高自信心和学习自觉性。

落实团中央《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坚持服务青年学生的工作生命线,让青年学生当团学工作和活动的主角,着力破解思维定势和重点难点问题,大胆探索。办好“五型社团”。重点支持“四节”“两月”“一进”的品牌活动建设。

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围绕育人的中心任务,坚持学业为主的同时,针对学习就业创业、创新创造实践、身体心理健康、志愿公益和社会参与等普遍需求,整合课外资源,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做好“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宿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作用,打造星级寝室。

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对接平台。

建设辅导员工作室,培养造就一支了解学生心理,沟通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方向,与学生成为良师益友的辅导员队伍;构建一支以助学为主要工作的班主任队伍;打造一支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导师团队;建设一支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学习行为均为表帅的学生干部队伍。

积极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四)信息化校园建设计划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对教育产生着革命性影响,将深刻改变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为此,学校将开展信息化校园建设,大力扩容网络带宽,建设统一的学校信息标准,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努力建成集信息汇集、资源共享、应用整合和综合运营为一体的管理平台。

开展提升网络应用效果行动,做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升级教务系统和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网络舆情分析与监测系统、招生管理系统、迎新管理系统和就业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以服务学生为主线搭建一站式网上服务大厅,主要建设学生事务中心、教师事务中心。

加快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不断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加强在线教育平台、远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智能化教室管理系统建设,为师生教学活动提供智慧环境和优质服务。加强校园智能终端建设,大力推进学生自主管理、自助服务项目,减少排队等待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和学生满意度。

鼓励、引导、支持教师开展MOOC、SPOC、微课等新型课程建设,建设网络多媒体互动式“智慧教室”。支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利用“超星学习通”等教学信息化平台,开展网络教学、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重点支持建设45门各级精品建设课程建设成MOOC课程,引领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在三年时间构建智慧校园,建成一个集信息汇集、资源共享、应用整合和综合运营为一体的统一管理平台,围绕智慧校务、智慧教学、智慧科研和便捷生活四方面开展智慧校园建设,最终,建成智慧、多元、高效、开放、和谐、人文、安全的智慧校园,为全校师生提供良好的管理、教学、生活的环境,架起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新桥梁。

(五)后勤服务保障计划

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障,是确保学校安全与稳定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阵地,事关广大师生切身利益。

学校将以学生为中心,重视校园民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公益性办学原则,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提升后勤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师生员工主人翁意识、凝聚力。

开展后勤改革创新行动,把加强校园民生工作和提升后勤服务保障能力纳入每年的工作要点中,力求“创新引领,质量为重;人本管理,服务至上;安全第一,保障有力”。

进一步深化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构建科学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打造“发展后勤”;创新运行机制,开放校内服务市场,引进社会优质资源,打造“质量后勤”;以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为抓手,以服务校园师生为导向,逐步推进“互联网+后勤服务”,打造“智慧后勤”。

开展管理精益化行动,实施后勤“精细化管理、食堂“6T管理”、公寓“联合管理”、物业“质量管理”,建立服务保障快速反应机制,打造“高效后勤”;将师生关注的后勤保障和民生问题纳入学校预算,加强食堂成本管控,丰富菜品,提高品质,落实“三服务”“两育人”,增强师生的认同归属感,打造“满意后勤”。

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行动,持续改善教学科研和生活服务设施,给学子们创造舒适便利的学习生活条件,不断提升师生员工的幸福指数,打造“舒适后勤”;做好校园建设规划,完成配套设施工程和绿化工程,打造“保障后勤”。

(六)校园文化建设计划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精神和灵魂,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富有文化内涵、时代风格和学校特色的优秀校园文化,对增强广大教职工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学校总体规划,通过3年的努力,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发展定位、专业建设和学校办学特色结合起来;与学校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与学校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独特个性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使学校成为思想道德精神高尚、学习氛围浓厚、人文底蕴深厚、校园环境幽雅,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高等院校。

在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建设承载历史和人文底蕴的校园景观。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标识。规划建设大庆精神教学园、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纪念馆和校史馆,使之成为学生德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基地。重视校园消防、交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维护学校正常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

在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用先进的政治思想理论武装师生。重视对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将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融入校史,使新生入学后的校史教育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制度化。弘扬学校发展中涌现的先进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争创黑龙江省高校系统文明校园标兵。

在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充分发挥规章制度建设在制度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坚持和完善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执行党务、校务公开制度。加强对依法治校和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监督。

在加强行为文化建设方面,重视教风、学风和作风建设。教师必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机关干部要精通业务、爱岗敬业。后勤管理和安全保卫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无私奉献。

在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方面,要加强学校网站、广播台、宣传栏的建设和管理。加强与周边社区及相关单位的联系,通过志愿者服务、文艺进社区、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形式,使校园文化载体向社会延伸,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加强图书馆建设,提高图书馆利用率和图书借阅率,创新阅读活动形式,推进移动阅读、自助服务,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为读者提供深层次、个性化服务。

五、保障措施

1.思想保障。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务求实效。全校师生要充分认识新时代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对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重大意义,增强主人翁意识和使命感、责任感,真正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物化到教学实际工作中,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保障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2.政策保障学校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围绕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有效实施为准绳,重构全校经费预算编制规则和人事考核制度,聚焦用力,着力推进落实人才计划政策、教学团体组建、班主任制度、“第二课堂”“网络应用效果行动”和“满意后勤”、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纪念馆建设等等。通过问题导向,靶向施策,实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3.条件保障。校园基本建设要坚持立足长远,坚持质量至上,增加智慧教室、网络教室等,为小班化教学、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等提供条件。利用教学楼、学生公寓等建筑物公共空间,建设一批文化角、讨论区和休闲式学习中心等,为师生、校友提供方便、雅致、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重视美化校园环境,加快建设人文、智慧、绿色校园,提高校园生活幸福指数。

4.经费保障。工程的各项行动计划所需经费实行统一筹划,按项目管理,纳入年度预算;分期分项投入,成熟一个、启动一个。机关各部门加强协调,根据本计划制定项目经费预算实施方案,项目实施过程监管和绩效评价,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

5.组织保障。成立质量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和整体部署工程实施,确定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和责任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由人事处、教务处、学工处、网络与信息中心、宣传部,后勤管理处组成。建立政策落实跟踪评估反馈机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督导各项行动方案落到实处。建立全校协同工作机制,确立二级学院主体地位,校院之间和部门之间明确责任,确保总体目标顺利实现。